2022年即将结束,有人辛苦一年交了不少学费,有人追涨杀跌花钱买了教训,也有人踩中热点赚了不少。
这一年,从“新半军”到“信军医”到“地产行情”到“消费复苏”,板块热点风火轮转个不停,一不小心,就容易被卷进去。
(相关资料图)
今年的A股,可以用坎坷来形容,3000点保卫战打了一场又一场。不少小伙伴选择了把钱放到相对稳健的债基里,可是临近年底,债基也经历不小的波动。
2023基金如何翻盘?债基和权益基金还能回本吗?一起来看看吧。
债基如何翻盘?
应对方案:持有一年以上取得正收益概率超过100%
债市接连调整,许多新入场的投资者可能被场面吓到,但事实上如果我们回看历史数据,就会发现,债券市场短暂颠簸不用过度恐慌,此轮调整只是“小场面”。
数据来源:Wind;指数过往业绩走势不代表未来表现,不代表投资建议。
亏损的债基何时能回本?回顾历史,用过去10年的数据进行滚动测算,结论显示:坚持持有短债基金1年及以上即可实现100%的正收益占比,数据明显好于风险水平更高的权益型基金,同时取得与风险水平相匹配的平均收益率。
数据来源:Wind,统计区间2012.1.4-2022.9.30.指数取短期纯债基金指数(885062.WI)、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(885000.WI)。统计区间内每交易日按近1个月、近6个月、近1年、近3年、近5年为统计窗口,移动计算指数收盘价统计窗口增幅作为指数收益,依次统计正收益概率、算数平均收益。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,指数历史业绩不代表具体基金产品历史业绩。以上统计仅反映对应指数风险收益特征,不作为投资建议。
在净值化改革打破刚兑后,可以说,不存在能够保证稳赚不赔的资产。短债基金作为资产配置的重要一环,仍然是可以考虑适当配置、长期持有的产品。
权益基金如何解套?
应对方案一:“躺平”任涨跌
这种方案适合心态较好的“佛系”投资者,需要有“收益一定会回来”的心态,能够暂时“闭上眼睛”,置身市场起伏之外,以不变应万变。
从股票型基金指数的走势看,A股市场的确存在大涨大跌的现象,但是从过往数据看,每一轮大跌之后都往往蕴含着市场下一次大涨的机会。这一次基金平均下跌了20%,持续457日,反攻的时间或许不远了。
另外,卧倒不动的确可以回本,而且无论是持有期最高收益率还是持有至今收益率都还是不错的,但回本的时长与下跌起点的“市场水位”密不可分。
比如说08年和15年,大盘都处于“高处不胜寒”的绝对高位,积累的泡沫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消化,所以回本的时间比较长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更极端的行情我们都经历过,3000多点附近市场的调整,其实并不需要过于忧虑。
应对方案二:定投自救
定投适合认为自己所持标的基本面情况并没有发生太大改变,调整下跌更多是受市场情绪扰动的投资者。比如,对于基民朋友来说,可以检查一下基金的持仓、运作是否有重大变化、投资风格是否出现漂移等。
相较于一笔买入后长期持有不动,定投在大跌市场中都取得了明显的优势。这便是定投的魅力。
由于我们坚持定投,在下跌的过程中不断收集便宜的筹码,使得我们的持仓成本不断摊薄,因此我们根本不需要行情上涨到原先的初始位置,只需要一个小有幅度的反弹,即可扭亏为盈。
在各轮熊市的高点买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,通过坚持定投,不仅能回本,还能将回本时间明显缩短。
换言之,如果你运气没那么差,买入的时点不是阶段最高点,那么情况可能会更好,等待的时间也有望更短。
最后,要有“躺平”的心态和定投的毅力,其实是需要反人性的,因为要求理性判断,及时止盈止损,但人人都怕输,怕亏钱,担心少赚,这种纪律性的投资是极少数人能做到的。
那么在投资中,怎样能尽量减少自己人性弱点的干扰呢?有两个建议送给大家。
一个是把自己当成旁观者。
站在主观的情感角度,很多决策都会被左右和影响,那么不妨试着把自己当做旁观者,客观地分析一只基金,它的长期表现真的好吗?自己是否能承受它的波动,在旁观者的视角下尽量保持客观。
另一个是不要过度在意短期收益波动。
经常收到很多基民的留言:“xx主题基金还能买吗?”、“这周基金亏了xx,我要卖吗?”......对短期的收益波动越在意,越难以做出理性的判断。这也是很多新手基民的误区。
如果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做,不妨就设置定期自动投资,同时设置好止盈止损线,把买卖问题纪律化,不盯得太紧,或许更容易给自己获利的空间。
从投资体验看,2022年可能不是“收获”之年。但长期来看,2022年或许可以称为“蓄势”之年,不“甜”但酝酿着希望。
(文章整合自华夏基金、南方基金)
X 关闭
X 关闭